【040】寻求投资-《回到北宋当土豪》
第(2/3)页
“你说的好像有那么一点点的道理,但是我们两个都不会做暖锅啊,喂,大牛,你会?”铁锤看向铁牛。
大牛老实地说:“我会吃。”
周毅笑了笑,说道:“不会做没关系,我可以教你们,大牛哥有做菜的基础,那就让他来掌勺,锤子叔打下手,齐活了。”
“恒之,我怎么觉得你什么都会的样子?”铁牛问。
“因为……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黄金屋。”周毅说。
说了一会儿话,周毅拿起那本书,说道:“正所谓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’,这些都是我设计的暖锅,你们随意感受一下。”
暖锅,即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“火锅。”
火锅,古称“古董羹”,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“咕咚”声而得名。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,历史悠久。据考证,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“镬斗”,即为火锅。唐朝白居易的《问刘十九》诗: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。到宋朝,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,南宋林洪的《山家清供》食谱中,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。元朝,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,用来煮牛羊肉。至清朝,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,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“宫廷菜”,清宫御膳食谱上有“野味火锅”,用料是山雉等野味。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,他曾多次游江南,每到一地,都备有火锅。相传,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“千叟宴”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,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,成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。
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,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,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,而加以变化的。就像“花椒”在没传进中国前,怎会有麻辣锅?“辣椒”在未进入中国时,又怎么会有辣的调味出现呢?三国时代,魏文帝所提到的“五熟釜”,就是分有几格的锅,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,和现今的“鸳鸯锅”,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到了南北朝,“铜鼎”是最普遍的器皿,也就是现今的火锅。演变至唐朝,火锅又称为“暖锅”。
周毅之所以说在这里做暖锅是有自己的道理的,在宋朝,暖锅的材料比较单一,特别是火锅底料,绝对没有现代火锅那样丰富。再者,宋朝的人民生活水平是很高的,整个封建社会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,因此完全不用担心他们的购买力,更甚者,这里是川蜀地区,正是暖锅最流行的地方。
周毅所设计的这个暖锅分为两部分,下面是用来放置讲燃料的底座,底座上面放置一个内里很深的铁盆,这铁盆就是用来放置以及烹饪食物的。
“这是……”
“暖锅啊。”
周毅跟两人解释了一番这种暖锅的好处,两人对于其他的都很容易理解,但是对于周毅多次提到的酒精却有些疑惑不解,周毅只能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可以燃烧的酒。
要想开暖锅店,这些器具自然要准备充足,因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面,铁锤和铁牛必须要制作五十个这样的暖锅,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,不过也不轻巧。
第(2/3)页